備受討論的電影們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愛】29 《戀戀銅鑼燒》


《戀戀銅鑼燒》海報




去年才以《第二扇窗》叩關坎城的日本名導河瀨直美,今年再度入選一種注目單元,交出改編自同名小說的作品《戀戀銅鑼燒》-片名完全不會聯想到河瀨的電影。日文原名あん為餡料之意,《戀戀銅鑼燒》描繪由樹木希林飾演的德江奶奶,如何用其充滿幸福的紅豆餡,和樂天知足的個性,改變永瀨正敏飾演的銅鑼燒店店長的低潮生活,讓他走出過往的陰霾,迎向下一個櫻花盛開的季節。


不愛吃甜食的銅鑼燒師傅,因為過往一場意外傷人的事故,不得不頂下親戚的銅鑼燒店,用以賠償幫忙墊下的債務與人情。然而甜食本就非己所愛,加上對於過往自責的糾纏,這份銅鑼燒沒有感情,就像一份份的複製食物,只是為了維持渾渾噩噩的生命而存在。直到德江奶奶的出現,才為店長低潮的生命帶來些許曙光,關於「好好對待紅豆,傾聽紅豆的聲音」,費工耗時的製作,只為了不愧對紅豆帶來的美好滋味,讓人感到幸福的紅豆餡,漸漸融化了店長冷峻封閉的內心。然而,德江奶奶身上的病痛,謠言的四起,讓單純的幸福蒙上一層可畏的陰影,但是德江奶奶並沒有因此自怨自艾,反而更加珍惜人生裡難能可貴的一點美好。德江奶奶炙熱的生命經歷,讓店長終於不再沉溺於過往的悔恨,決心重新開始,重新為自己發聲。


河瀨直美過往的作品脈絡,除了直指自己成長經驗的實驗記錄作品外,便是那些與自然和土地有所連結的故事。在這些作品中,自然萬物是比人更重要的存在,人之所以開展故事,都起因於環境,兩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戀戀銅鑼燒》中,主題雖然是紅豆餡,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但河瀨並未將故事侷限在小小的銅鑼燒裡,而是用「萬物都有自己的聲音」點題,用更多的篇幅描繪角色所處的環境,盛開的櫻花、金絲雀的鳴叫、月圓、風吹樹梢,甚至是紅豆煮沸時的逼波聲響,這些景緻與聲音,對於困在療養院大半輩子,只有病友互相慰藉的德江奶奶來說,除了是美麗的風景,也是與療養院外的某種連結。萬物都有自己的聲音,生來就必須為自己發聲,如同沉默寡言的店長,終於在最後勇敢地喊出「要不要買銅鑼燒」,那是一種自信,對銅鑼燒,以及真正勇敢面對的自己。最終,我們都會找到自己的聲音。


除了對於自然的描繪,德江奶奶的疾病-痲瘋病,也是電影裡另一個被討論的議題。「我們也想在有陽光的地方生活」,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樂生療養院,便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因為不了解,所以我們害怕麻瘋病,害怕傳染,害怕那些繪聲繪影的可怕描述;因為不了解,所以我們隔離他們,將其視為異己,以為眼不見為淨就不存在。「就算自己能活得理所當然,別人的誤解也能毀了一切」,如同各種少數(性向、性別、疾病、種族、職業)的存在,即便不偷不搶,只要刻板的偏見存在,就難逃非議(如同波多野結衣的悠遊卡),然而,我們可以從電影裡發現,德江奶奶雖然有痲瘋病,卻更加珍惜生命,從不怨天尤人,不去怪罪疾病帶來的歧視與不諒解,仍舊選擇看見萬物的美好,保有「吃到好吃的東西就要笑阿」的單純,德江奶奶的出現,彌補劇裡失去母親的角色(女學生與店長)對於母愛的渴望,這樣溫暖的存在,難道有著痲瘋病的母親,就不是母親了嗎?比起那些只看得見仇恨的「大多數」,這樣的生命與情感不是更值得被歌頌嗎?


不一樣,都一樣。
我們都渴望被愛,被需要,
也渴望分享愛,讓更多的人感到幸福。


護家盟你有想過嗎,
沒有,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能不能被叫阿公。
阿對不起我離題了。



在河瀨直美的作品中,演員總能保有某種自然不慍火的質感,不管是樹木希林還是永瀨正敏的演出都非常自然溫和,在這樣沒有太多情節起伏的故事裡,唯有保有最原始的情感,才能貼近觀眾,才能引起共鳴,尤其是樹木希林的表現,即使沒有眼淚,只是說說笑笑,也能讓觀眾感受其炙熱的生命;而電影裡關於自然的呈現,也一如河瀨往常的作品,透過底片的捕捉,自然裡的每個細節都相當細膩,即便退居後位,仍不減風采。


《戀戀銅鑼燒》是河瀨直美首次交出,稍微偏向商業一點的作品,可以說是認識這位日本空靈系女導演的入門之作,如果你喜歡枝裕和那樣,只用狀態來說故事的敘事,那麼你一定會喜歡河瀨直美的作品。只是一個講人,一個講環境的差別,但都非常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