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討論的電影們

顯示具有 驚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驚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

【愛】18 《青田街一號 The Laundryman》


《青田街一號 The Laundryman》海報

【狐狸電影臭幹譙】FACEBOOK 粉絲專頁


陳玉勳導演算是近年來從電視跨足電影最成功的代表,比起其他因為電視劇集受歡迎而從電視圈空降來的那些,陳玉勳不但沒有把電視的邏輯原封不動地放進電影裡,反而發揮巧思,截長補短,拿電視的笑料噱頭融合電影的敘事鋪張,遂成為「陳玉勳式」的個人幽默,不管是《10+10》的《海馬洗頭》,還是用綜藝色彩包裝台灣辦桌文化的《總鋪師》,都是饒富趣味,充滿奇幻異想的作品。雖然今天要介紹的《青田街一號》並不是陳導的作品(導演為李中),但陳導編寫的劇本,免不了要有陳導的味道在。《青田街一號》玩得很瘋(上一部這麼瘋的國片應該是《甜蜜殺機》),懸疑、驚悚、犯罪、喜劇融為一體,交織出一段隱藏在洗衣店裡不為人知的神祕際遇,由喜劇包裝的人生悲劇,笑得越大聲,越痛。


「你有人生裡洗不掉的汙垢嗎?」


用洗衣店作為故事的主要場域,巧妙連結「洗衣」與「殺人」兩個重要的母題,佐以「摺紙」折線與替代品的意象,電影的開頭圍繞著存在於人心中的小惡,試想當這些小惡有個發洩的管道,我們是否會因惡小而為之?又,當這些小惡已然成為發生的事實,這些小惡難道真的該死嗎?枉死之人與教唆之人間的反覆辯證,有的有心,有的無心,有的是同理心,有的是玻璃心,每種心的深處皆有屬於個人的無奈,對或錯,善或惡,難以界定。原來,人生裡的汙垢沒有洗掉,反而以另一種方式存在下來,或是鬼魂,或是心裡的傷疤,是真的存在抑或是心理作用,信者恆信。接著鋒頭一轉,「洗衣店裡這些人的汙垢又是什麼?」接棒成為故事後半段的主軸,原本恐怖喜劇的風格突變成為犯罪驚悚的懸疑戲碼,抽絲剝繭「青田街一號」神祕殘酷的過往,犯罪心理學與犯罪解密的層層推演,輔以張力滿點的打鬥,最後給了觀眾一個留著伏筆,似是而非的答案。鬼魂與人心,究竟何者為真,何者為假,反而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不管人生有多少汙垢,還是要好好活著。


《青田街一號》是李中首部執導的長片,風格尚未成形,因此編劇陳玉勳的思想和風格難免滲入其中,讓《青田街一號》變得「很陳玉勳」,不管是幾場神來一筆的撞鬼場景,還是監製李烈客串,如同像《海馬洗頭》致敬的橋段,都很有陳導的惡趣味,這樣的狀況對初執導筒的導演來說不一定是好事(就像魏德聖和九把刀也都很直接的影響了馬志翔和江金霖),但如果作品呈現的整體風格明確不混亂,似乎也未嘗不好(只能看導演後續的作品是否能走出自己的路了),但不能否認李中交出的第一張成績單確實不俗,不管是氣氛營造、美術陳設還是燈光設計都能看得出用心,是讓《青田街一號》的奇幻風格成立的關鍵,畢竟這樣有點非寫實風格的作品如果沒有場域或美術的支撐,就會很像電視,很搞笑,但僅止於搞笑。(這便是一般電視電影很常出現的窘境)


尤其要稱讚那個佛珠的特效,
根本是近年來國片最好的特效鏡頭。



談起演員,張孝全終於擺脫這幾年憂鬱小生的路子,開始有比較活潑的演出,與萬茜一搭一唱的搞笑功力自然純熟,火花四射,沒有半點綜藝油氣,角色呈現非常立體有趣(難怪最後就交往了);接著不得不提隋棠的表現,同樣擺脫了過往哭哭啼啼的花瓶形象,在《撒嬌女人最好命》首次嘗試雙面綠茶婊之後,這次更是直接挑戰冷豔女魔頭一角,不僅冷豔還要一副好身手,對她來說無疑是重要突破,還好隋棠沒有砸掉,表現意外出色,值得肯定。另外,《青田街一號》幾乎沒有綜藝咖,清一色的演員陣容,即便是小角色都是由戲劇演員擔綱,這也是這部片在整體觀感上給人跳脫電視的原因,也是台灣國片應該借鏡的地方:不是要搞笑,就要找諧星(最失敗的例子就是康康的《十萬夥急》)。


好的劇本,好的演員,好的執行,搭起來就是一部順暢好看的電影。商業電影不是一定只能走電視電影的路子,他也可以很新奇,很有趣,真真正正的成為一部優秀的類型片。《青田街一號》無疑是今年台灣非常出色成功的類型電影,與《甜蜜殺機》、《阿嬤的夢中情人》一樣,帶給台灣不一樣的風景。


看到編劇有陳玉勳,看,就對了。
事實證明台灣也能產出有質感的類型片,就看觀眾支不支持了。



青田街一號 The Laundryman


PS.本片有影藏片尾,雖然不是很重要,但能解答一些問題。
PS II. 雖然本片還是有些情節上的不清楚,但我認為那瑕不掩瑜,不會造成太大的觀影障礙。

2015年5月12日 星期二

【愛】02《雙面危敵 Enemy》


《雙面危敵 Enemy》海報


【狐狸電影臭幹譙】FACEBOOK粉絲專頁


丹尼維勒納夫的前一部作品《司法爭鋒》獲得極大的迴響與口碑(礙於我沒有看過他之前包含此部的所有作品,所以暫時無法評論這部片所表現的影像風格是否為其一貫的個人風格),這次《雙面危敵》再度找來傑克葛倫霍挑大樑,演出兩個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卻長得一模一樣的人。


「如果這世界上有一個人跟你長得一模一樣」。


故事圍繞在兩個長得一模一樣,個性卻截然不同的男人身上,隨著兩個男人的接觸,生活開始互相交錯,最後引發失控的改變,好奇心殺死一隻貓,色慾也是。這本應該是一個好萊塢很常見的懸疑故事,角色從一場意外開始進入故事,產生困惑、好奇、失控、懊悔,這些都是此類電影很基本的菜色,但在丹尼維勒納夫對於構圖、剪接與配樂的巧手之下,這部片顯得大膽而充滿意外的個人風格,馬上就從眾多的懸疑電影裡脫穎而出。(當然前半段為了鋪陳還是讓觀眾稍嫌緩慢無趣了一點)。


一人分飾兩角在電影裡算是常見的設計之一,《畫皮2》周迅和趙薇的演出就是一個極度精湛的代表(不僅要做出自己的層次,還要做出對方的層次),而好萊塢電影《天生一對》、《盜貼人生》也都是一個演員演出兩個「一模一樣」的角色(艾迪墨菲《隨身變》之類的電影因為每個角色外型都不同故不在此分類),而功力高下就要看演員是否有能力把角色間不同的層次表現出來,而不讓觀眾覺得困惑。傑克葛倫霍在《雙面危敵》裡演出懦弱的歷史老師與玩世不恭的小演員,兩個角色在設定上並沒有太過明顯的差異(只有性格上懦弱和外放的簡單設定,演出上也大多朝這個方向去處理),即便是在兩個角色相遇時,也多半只能看出上述所說較為大塊的不同(以上是比起《盜貼人生》處理完全極端的兩個角色設定而言),而這樣「不太明顯」的設定反而讓丹尼維勒納夫有更多可以把玩的空間,不讓觀眾一眼就認出「現在螢幕上的這個人是那個人」,透過剪接和事件製造出曖昧調性,配合驚駭(當然對大部分的觀眾而言是靠北幹你娘)的結尾,讓整個故事有另外一種「這一切會不會是一種幻想或是精神分裂」的思考,開始回頭咀嚼前面導演所刻意鋪陳的一切,非常耐人尋味。


前面提到丹尼維勒納夫對於構圖、剪接與配樂的巧手,單就大量出現的「倒影鏡頭」就讓整部片輕易的呈現出詭譎氛圍,緩慢的推軌與逼近角色的設計也是丹尼維勒納夫愛用的招數,具有壓迫感的緩慢與灰濛的影像色調(也有大量低光源的剪影)也使得影片彌漫看不透的曖昧氣氛,而高聳的大樓與城市更讓故事陷入一種都市傳說裡(就因為一切都太模糊曖昧了,所以才有第二種對於結局的解釋);剪接與配樂的精準和大膽更是這部片與眾不同的原因,大膽的配合打擊樂器單調卻準確的節奏來作過黑和快速切割,讓影像跟著節奏經常性的斷裂,在斷裂裡用畫面的曖昧性連結角色的曖昧性,是當今好萊塢電影(不管是不是懸疑驚悚片類型)很難找得到的獨特個人風格,一出手就能抓住觀眾的目光和注意。


驚悚之餘,《雙面危敵》還帶著一點非寫實的成分,雖然結局的設計頗具爭議(可能會惹惱不少觀眾),但這樣的設計能否帶出觀眾對故事另外的思考,就要看觀眾怎麼去解讀這些藏在情節和對話裡的小秘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