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討論的電影們

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愛】24 《小森食光 冬春篇》


 《小森食光 冬春篇》海報


【狐狸電影臭幹譙】FACEBOOK 粉絲專頁



「晚秋,媽媽寄來一封信。」

《小森食光冬/春篇》延續著夏秋的故事,描繪女主角市子在經歷城市生活的不順遂後,決定回到小森,這個距離市場騎單車要一個小時的小村落,與自然、與回憶共存。在夏秋篇,我們跟著市子尋找記憶裡母親的味道,烹煮出許多美味的自然農法料理,也跟著市子的口述,聽著料理背後,關於人生的小故事。時轉至冬,四季之末,大雪紛飛的季節,一年至此也近尾聲,躲在回憶裡過冬的市子該如何整理思緒,重新面對一年之始的初春,作出人生的決定?


冬春篇,象徵著季節的末與始,春天的來臨,也是準備過冬的時節,在這個頭尾相連的時間點,若是猶豫不決,便無法開始將來的生活,不管是決定離開,還是開始耕作,將這兩篇放在一起,也算是為這個故事作了個符合時序的收尾。而作為關鍵的母親來信,雖然沒有被刻意地提及(冬篇甚至沒有描述),但那段關於「螺旋」的文字,「看似原地不動,但隨著圈越畫越大,也會漸漸離開原來的地方呢。」,也算是交代了母親離開的原因,是因為不願安於現況,而對於害怕面對他人的市子而言,埋頭苦幹於農事,是否只是為了逃避而張揚出來的姿態?一幕市子與小森居民們一同聊著農事的場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輩子隨遇而安的生活,是什麼支撐著他們?原來,一起分擔日常的「家人」,才是這種生活的核心價值。如同冬天將盡,那片半晴半陰的天空,站在分隔線上的市子作出決定,如同當年的媽媽。家的牽絆,對於人而言,不也是某種日常的幸福嗎?


構成《小森食光》系列的重要主題,便是食物與記憶、現在與過往的連結。每道菜的食材、烹調方式與呈現出來的味道,甚至是環境,都有其對於過往的回望,尤其是那些特有的家傳秘方,因為媽媽而存在的口味,都是構築著在小森,與自然共存的生活基調。透過這些家常菜,市子除了重現,也試著改變,讓自己的味道,成為與媽媽的連結。當然,也有與母親無關的,例如醬油納豆拌麻糬,是市子對於小森童年的記憶,尚未因孩童不足荒廢的小學,幾近失傳的傳統神樂舞,還有那些一起生活在小森的大家。原來對市子而言,小森除了母親,還有許多事物存在,不管是自然、居民還是文化,都是讓市子如此眷戀小森的原因。在春篇的最後一道菜,述說的人從市子變成了市子的學弟,幫她把最後一道菜給說完,對市子而言,小森,就是家人,這裡的一切都是其存在的原因,當市子跳著神樂舞,感謝小森賜與她的一切,對於過往,也就能釋懷,而向前邁進了。


改編自漫畫的《小森食光》,除了用許多特殊的紀錄手法(縮時、景色溶接等)描繪小森四季的美好景色,蟲鳥走獸,人文風情外,為了呈現漫畫的獨特質感,剪接上也大量使用了許多橫幅的畫軸鏡頭,分割畫面,用這樣充滿節奏,繪本式的鏡頭語言,輔以俏皮的音樂,讓整部片有著輕快的氛圍,看來心情輕鬆,也跟一般的環境人文介紹紀錄做出本質上的差異。


如同《小森食光》最後一道是「甜點」,嘗過酸甜苦辣,最後總會在某個時刻回甘,如同小市從務農生活裡體會到的日常,不管順遂與否,都是人生。這是一部用料理調劑人生的可愛電影,除了是心靈糧食,也是一種變相的美食勸敗,從戲院出來後要吃哪一道料理,也是某種與小森的連結呢!願每個與生活打拼的人們,都能如筆頭草,雖是雜草,卻能昂首的往陽光延伸,勇敢做自己。


附上食譜。


【冬】
耶誕雙色蛋糕
醬油納豆拌麻糬
鯡魚佃煮蘿蔔
味增醬烤飯糰
香煎紅豆煎餅
印度風恰巴提
鹽漬嫩蕨

【春】
野菜天婦羅
款冬味增
筆頭菜佃煮
鱒魚野蒜麵佐白菜花蕾
高麗菜炸什錦
西洋菜馬鈴薯沙拉
烤洋蔥佐山椒鹽


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愛】23 《聶隱娘 The Assassin 》


《聶隱娘 The Assassin 》海報


【狐狸電影臭幹譙】FACEBOOK 粉絲專頁


等了八年,侯孝賢終於推出了長片新作《聶隱娘》,首次挑戰武俠的侯導,不僅沒有被類型所困(多少大師栽在武俠手裡),反而融入自己一貫的寫實脈絡,成為獨樹一格的「新武俠」風貌,一出手便拿下坎城影展的最佳導演。侯導藏刀八年,鋒利依舊。


《聶隱娘》出自唐傳奇的一篇短文,故事簡單,只描繪了師成的隱娘,在執行最後刺殺表兄田季安的任務時,發生的心境轉變,令她決定金盆洗手,回歸鄉野過平凡日子。因為故事簡單,格局小,沒有太多情節鋪張,所以節奏慢了,鏡頭長了,我們有更多時間去觀察影像裡的留白。於是《聶隱娘》走出了武俠電影的明快節奏,轉而呈現另一種全新的風貌,所述的不在為「事」,而是「境」;不在為「武」,而是「俠」,體現於隱娘「不能斬決人倫之情」的惻隱之心,不說,亦自明。


過往武俠電影總自溺於武打動作的展演和飛簷走壁的特技,彷彿武功高強之人必須如此,才不會登了場卻毫無派頭,然而這樣的過份鋪張總淪為推動劇情與填補空白的過場,或是為了戲劇高潮而存在的功能性安排,《聶隱娘》雖有著武俠的骨,但沒被武所受限,近一個半小時的篇幅裡,動作場面甚少,即使出現,也只是一閃而過的瞬間,打鬥便已終結。侯導想說的,是隱娘的「殺」。對隱娘而言,作為一個武功高強的殺手,必須瞬間就能取人性命,過招是讓自己身處險境的多餘舉動(除非如劇中所需,是為了讓對方「認出」自己),侯導對「寫實」的堅持可見一斑,如同多數打鬥都腳踩實地,沒有特寫,只是遠遠看著,唯有如此,才足以讓人信服,在刀刃出鞘的瞬間奪去某人性命,然後優雅離去。


而這樣意境的展現,就必須靠著攝影和美術來呈現,共同營造出這個「近似於唐而非唐」的時空(畢竟沒人曾在唐朝活過,再考究的設定,也不免是集大成的想像),看這些人物在蒼茫天地中愛著、恨著、惦記著,世界之大,該殺之人何其多,而人本就不是獨活,殺一人,引來多少失去。當人倫之情難以斬去,《聶隱娘》便有了新解,原來想說的不是「殺」,而是「留」。


《聶隱娘》留了許多白,在故事裡,在空間裡,攝影指導李屏賓用他對自然的敏銳度,捕捉了許多自然流轉的特殊時刻,山嵐洶湧、飛鳥振翅,風吹簾動後,隱娘凝視著六郎,而我們凝視著隱娘。這樣專注的時刻緩慢且穩定,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觀看畫面裡精心安排的美術,與自然原始的壯麗景色。侯導用人眼最舒適的螢幕比例(4:3也許會讓習慣寬螢幕的現代觀眾不太適應,但這的確是人眼最能馬上掌握的比例),呈現一幅幅潑墨山水,大塊景緻下的亂世兒女如過眼雲煙,人生而在世已如此渺小。何不投身於此,彼此共存於時代中。


扮演隱娘的舒淇,是這部作品裡唯一的核心,隱娘的黑,將隱娘的「隱」發揮的淋漓盡致,那不是純粹的黑色,而是富有層次的藏,藏身、藏情,亦藏意,脆弱如哭泣更是必須掩面迴避,隱於黑衣裡的情懷,讓隱娘的凝視從監看化作守護,舒淇用其有限的肢體與姿態,讓這虛構於傳奇篇章裡的堅毅女子活了過來,也能從這看出舒淇與侯導的默契,是如何讓她相信侯導建構出的世界而投身其中,如無同類之鸞,獨自豎立於林間、簾後,站成永恆;而許芳宜的文言與謝欣穎的白話雖然都略顯突兀,但如同前面所說,這是個「近似於唐而非唐」的時空,所以這樣的安排到也不失為一種語言上的趣味(只是謝欣穎的台灣腔存在於中國古代仍有點唐突),至於張震和周韵的表現中規中矩,不突出,亦不單薄,其餘角色除了幾個臨演(尤其是孩童)讓人心頭略緊,幾乎都能容於時代之中,稱職的維持住整個氛圍和意境。(妻夫木聰的「隱娘」倒是喊得蠻可愛的。)


除了固定班底李屏賓的攝影,和舒淇內斂的演出,黃文英的美術和林強的音樂也是讓《聶隱娘》成為經典的必要功臣,在幾乎沒有特寫的鏡頭安排下,美術被看見的幅度之大,「細節」便成為本片最容易露出破綻的地方,好在黃文英作的大量功課讓本片的美術足以撐起一個時代,不僅華麗,亦富有層次;而林強的配樂遊走於古典與電子之間,從持續低鳴的鼓聲,到融合電子的胡樂,林強沒讓音樂凌駕於演員的表演之上,而是讓音樂融於環境之中,成為表現意境的一環,如此平衡又飽和的配樂作品,可見其與侯導的默契與對音樂的敏銳度之出色。


侯導的電影總是有許多人爭相研究、剖析,關於《聶隱娘》更多細節的部分,其實在近期許多專訪裡都有討論,甚至INK也幫這部片出了許多本專書,讓有興趣的影迷能全方位的了解《聶隱娘》從發想到完成的始末。與其聽影評猜測,不妨直接看導演怎麼說,因此本篇只是一篇本事,一個序,提供一個入門的觀看角度,一窺侯導緩慢、深層的電影世界,如同李屏賓在某篇訪問裡所說的:如果我們不學著去看一些我們看不懂的電影,那我們就永遠無法進步了。


試著進戲院,體驗一下侯導「慢電影學」的魅力吧。
或許你能從這些凝視裡,講出另一個屬於你的《聶隱娘》。

【愛】22 《少女無用時代Something Better To Come》


《少女無用時代Something Better To Come》海報



【狐狸電影臭幹譙】FACEBOOK 粉絲專頁


國際華人紀錄片影展將於九月中在光點華山舉行,今年主題定調「忐忑流年」,在這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全球各地正在發生許多改變與潮流,咫尺天涯,面對各種議題與資訊,我們該如何找尋自己思想上的定位?每年的紀錄片影展都集結了該年度最新、最重要的社會脈絡,不論是政治、性別、環境、教育、人權,即便手法立場各異,仍都相當精彩。

這部《少女無用時代Something Better To Come》是由HBO出資,俄國導演Hanna POLAK的作品,本片用了十四年的時間,偷拍居住於俄羅斯內,全歐洲最大的垃圾掩埋場-斯瓦卡裡,少女尤拉的殘酷青春紀實。


如果說《年少時代》花了十年講一段少年維特的煩惱,那麼《少女無用時代》則是花了十四年,講一段煩惱「如何活下去」的生命韌性。居住於垃圾場,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並非是個令人嚮往的經驗,如果可以,誰願意每天戰戰兢兢,被疾病、貧窮所威脅?本片聚焦的主角尤拉,原本出生於正常家庭,直到父親因為沒有身分證遭到逮捕後過世,政府強行收走房子,讓尤拉與母親不得不住進垃圾場裡,開始辛苦的人生際遇。雖然規定垃圾場不能住人,但這些顛沛流離人們,為了圖溫飽,仍冒險聚集到了垃圾場,撿拾垃圾來維持生命,這樣的日子不能說是「生活」,大概只能稱為「活命」。但這畢竟不是個舒適的地方,除了苛刻的環境,還必須面對秩序階級的打壓,對於開垃圾車的司機而言,「撞死一個遊民是很平常的事」。生活的困難,展現在臉上的滄桑、亂髮,與高死亡率上,一不留神,就會成為被世界遺忘的孤獨靈魂。

但在這樣惡劣的環境裡,這些無所依的人們自成了一個體系,變得有所依,大家相互扶持、分享、保護,比起富裕城市裡的弱肉強食、爾虞我詐,這裡有的卻是異常純粹的情感,過日子之餘倒也沒有生理本能以外的事可以煩心,除了打發時間,喝酒,就是拼湊外面世界的模樣,品牌、音樂、新聞、名人,不管是從廢棄物,還是收音機來的,都是一種想像,一種學習。但這些商業物質的東西從未以光鮮亮麗的方式到來過,恐怖事件、流行歌曲,或是總統普丁對於政治經濟的發言對他們而言仍太遙遠,他們所思所想,只有「如何脫離現在的生活」。

於是我們跟隨著導演的鏡頭,凝視著尤拉與垃圾場裡的群像,沒有太多的抱怨,只求能早一步離開,尤拉的青春期在這樣的環境裡被加速跳過,提早進入到社會化的過程,對愛懵懂的尤拉因為對性缺乏避孕的概念(這也是為什麼底層總是生得多,卻養不起),讓他經歷了人生的第一個轉折:未婚懷孕。對尤拉來說,養活自己已經不容易,何況是養活另一個生命,於是尤拉選擇放棄自己的小孩,對還不到二十歲的她來說,這麼早就必須面對如此艱難的人生課題,該是少女時代的快樂不在,如同唱一首不掉淚的悲歌,看似瀟灑,卻心碎滿地。

然而就如同原文片名「Something Better To Come」,尤拉最後終於靠著工作和社服單位的幫助,有了自己的房子,脫離了垃圾場,成家、立業,走過低谷。對尤拉來說,垃圾場的回憶沒有不堪,卻不值得懷念,除了當年那個被放棄的孩子,人生到此已沒有遺憾。但那些仍在掙扎的朋友們如今是否健在?尤拉沒有講,導演沒有拍,故事看似結束在充滿希望的時刻,卻不怎麼令人快樂。


那些還在掙扎的人們,有幾個可以真的走向幸福美滿的結局?


看完這部作品,不禁想起大議員用水噴遊民的事情,遊民不髒,只是沒有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所在,他們努力過活,也有思想,也會感覺到痛、感覺到無奈,如同片子裡那位對著鏡頭侃侃而談的老伯,「我們不是動物,我們也是人,跟你們都一樣,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我們?」不能用任何一個標籤,一個刻板的印象去決定別人的價值,當局者是之,平凡如我們是之。

看紀錄片,是透過別人的生命在思考,
而我們身處在如此多元的時代,絕對不要停止思考,
任何事,任何議題,都正發生在我們的生命裡,不是沒有看見,就不存在。

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

【屎】03 《OPEN!OPEN!》


《OPEN!OPEN!》海報


【狐狸電影臭幹譙】FACEBOOK 粉絲專頁


統一企業最火紅的角色OPEN醬與他的快樂夥伴一起登上大螢幕!這部《OPEN!OPEN!》上映過程一波三折,在上映一天後為了躲颱風拚首週瞬改檔期,硬是移到中元上檔,期望能夠藉著目前的國片熱潮帶出票房。首日早場的京站威秀(哇操270的早場票難道柯文哲不用道歉嗎)大約10人左右,有大人、有小孩,大夥因為劃位的關係聚在影廳中央的一個小區塊裡。整個放映過程,我都在觀察身邊觀眾的反應,尤其是場內唯二兩個約莫幼稚園的孩童。


電影結束後,其中一個男孩對著媽媽說:「OPEN醬好好看!」
然而我能理解的是,他覺得OPEN醬好好看,而不是OPEN醬的電影好好看。


因為整個觀影過程裡,孩子們除了看到OPEN醬賣萌的時候笑了幾下,其他時刻都毫無反應,大人們更是對這部刻意安排大量笑點,熱熱鬧鬧的電影擠不出一點笑容。電影散場,除了我大罵了一聲,其他人都是靜靜離場,沒有興高采烈,也沒有討論。


那麼這部理應主打「闔家觀賞」的電影,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我不知道別人發生了什麼事,我只知道,


我.的.腦.洞.全.部.都.O.P.E.N.了。


故事從外太空講到行天宮,從月球講到地球,從一個太空任務到愛能拯救世界,說真的從頭到尾故事都沒有要告訴觀眾這個「任務」到底是什麼的意思,也許只是為了交代為何他要叫OPEN的一個過場(絕對有資格被寫進認識電影「最挑戰人類智商的命名方式」單元),跳過這段後,故事就吵吵鬧鬧的進入簡嫚書的愛情段落,就像同時打開八百個網路名人的YOUTUBE,試想蔡阿嘎、古阿莫、白癡公主和所有的廣告配音員,一.起.講.話.一.小.時。


此時此刻,非常想要有個靜音鍵可以按,
但幹他媽的這場的音響偏偏開的超級大!


然後這部片就結束了。

除了覺得吵,什麼也沒帶走。
應該說,我到底看了什麼?
除了腦洞,到底什麼被打開了,在那呼呼的叫?


阿,是心門阿,難怪覺得心寒。


又,我們姑且不管動畫的部分(說真的執行的狀況是好的),令人不能理解的是,為何一部號稱「闔家觀賞」的電影,在台詞的設計上會使用如此大量的網路用語?(還不只一個角色,而是全部的角色!)


試想,當你孩子的幼稚園老師,如此教導你的孩子:


各位小朋友安安,老師今天要教大家做一個關於愛情的動作,而什麼是愛呢?不要問,很可怕,鳳梨酥裡沒有鳳梨,一切都是假象嚇不了我的,地球很危險DER,幾個外星人就算來鬼島裝萌也救不了你,哭哭,只好立馬洗洗睡。


感受到你內心的某個部分正在OPEN了嗎?


告訴我,這樣的主題,這樣的動畫內容,搭配如此滿載的網路用語,到底想要給誰看?期待網路鄉民們進場支持嗎?還是期待臉書世代的孩子們都能看得懂?還是讓帶小朋友進場的家長們有除了OPEN醬以外的東西可以看?可惜,小朋友們看不懂,大朋友們很尷尬,於是整部片就算音效再滿、動作再誇大,音樂找相信音樂企圖收編年輕觀眾,都還是讓人提不起勁,頭上線如雨下,烏鴉群集如世界末日,風蕭蕭兮易水寒,冷風吹進我的洞。


大概唯一還值得欣慰的,就是簡嫚書的演出還算討喜可愛吧。不然被OPEN家族的怪聲怪調(是廣告的配音,不是電影動畫的配音!)連番砲轟之後,已經沒有什麼理智可以認真看待真人的部分了。


前陣子提到的電影電視化,在這部可以說是登峰造極,完全媲美各大綜藝的過年特別節目,為了圖個熱鬧,由老中青一齊演繹「何謂笑點」,老的大耍口語對聯,少的出招各種網路潮話,看片的過程就像在滑臉書和上PTT,看一大堆內容農場和網美們的顆顆短語。與其拿這些填孩子的腦,不如請孩子好好看一遍波多野結衣。


化工公司不只黑心,更是毫無極限,
我沒有說動畫的部分做得不好,只是這樣的故事,實在沒有存在的必要。


說是真材實料的愛,結果她媽都是化工原料。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請先從,看別部電影開始。

【愛】21 《福爾摩斯先生 Mr Holmes》


《福爾摩斯先生 Mr Holmes》海報

【狐狸電影臭幹譙】FACEBOOK 粉絲專頁


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一直都是睿智、正義的優雅英國紳士,獵鹿帽、菸斗加上俐落獵裝是他給人的形象標誌,華生醫生更是他家喻戶曉的重要夥伴,兩人在貝克街偵辦的詭譎案件,無一不讓書迷們嘖嘖稱奇。而後,福爾摩斯躍上螢幕,雖然形象各有不同,但都脫不了充滿魅力,富有幽默感的完美形象。但福爾摩斯終究不是柯南,不會因為一顆藥丸永遠長不大。


當傳奇老去,該是什麼模樣?


《福爾摩斯先生》將焦點聚焦在福爾摩斯,這位傳奇人物的晚年生活,當年華老去,身體和腦袋都變得不太好使時,生活會變成什麼模樣,是繼續樂此不疲的對任何事物抱持好奇的推理著,還是任憑才華回歸平靜?這部由比爾坎登執導,改編自小說「心靈詭計」的作品,從福爾摩斯失去夥伴華生醫生後,獨自搬離貝克街,來到偏遠鄉間離群索居開始,那些「THINGS」,那些推理,看見細節就能看見事實的能力沒有生疏,生疏的是邏輯之外的,記憶與情感。平靜的生活,總有一個念頭在心裡蕩漾,那件最後的案子究竟是如何讓他決定放下偵探工作,是什麼讓他在午夜夢迴仍感覺遺憾,不管如何都必須寫下那隱藏於「故事」裡的「事實」?我們跟著福爾摩斯努力的想,努力的用記憶片段釐清脈絡,拼湊線索,破這最後一件,關於自己人生意義的案子。當這段與記憶、與時間對抗,自我發掘與療癒的過程結束,發現,原來看似完美的福爾摩斯也是人,也會徬徨,也會後悔,也會害怕孤單。


這部作品論述著福爾摩斯的「真實」與「虛構」,什麼是好聽的「故事」,什麼又是殘酷的「現實」,我們該當對任何事都抱持著理性的態度,還是必須保持某種感性,是福爾摩斯人生裡的掙扎,就因為如此,人生才不如故事裡那樣完美,華生筆下的福爾摩斯(電影設定)並不是真的福爾摩斯,不是每件事都有道理,有線索,或是有完美的結局。現實不是故事,總有殘缺,而當「真實」殘酷的令人無法負荷,更渴望聽到「虛構」的美好,如故事,如小說,為自己說一個「看不見的故事」,給尖銳的事實一個圓潤的網,小心翼翼地,繼續往人生下一個美好前進。


而另一個討論的主題,則是記憶。記憶與時間是互相拉扯的兩個力量,我們無法什麼都記得,亦無法什麼都忘記。山椒也好,蜂王乳也好,那些堪稱具有療效的東西,都不是喚醒記憶的特效藥,唯有生活,與人相處,經由現在連結似曾相識的過去,那些記憶深處的過往才能以回憶,或是夢的形式重新出現。小男孩羅傑的出現,讓拒絕與人相處的福爾摩斯打開心房,小孩與老人,新生與衰老,新的生活與舊的回憶交疊碰撞,孤獨的靈魂不再孤獨,如福爾摩斯最後與管家緊握著手,共同惦記著病危的羅傑,那一幕,抓緊著的彼此互相慰藉,有了連結,如蜜蜂留下的針刺,毫無保留的將命送掉,卻也完全的卸下自己的防備。發生過的無法被改變,可正在發生的,卻能決定未來的這段記憶。於是我們從討論記憶,遂延伸成把握當下的美好,不再被悔恨束縛,而是打開心門去接納更多美好。

從《魔戒》到《萬磁王》,伊恩麥克連總是給人富有智慧的長者形象,這次《福爾摩斯先生》裡的福爾摩斯雖然與他過往的角色大同小異,但伊恩麥克連展現其細膩的演技,處理了兩個老年層次的差異,讓回憶雖與現在在時間上沒有間隔太遠,卻有著兩種不同的面向,功力非常深厚。而飾演小男孩羅傑的Milo Parker雖然仍是初生之犢,但其充滿靈氣的活潑感,和面對如此資深的演員卻絲毫沒有怯場的表演,仍頗具風采,指日可待(成功的小童星在國外很多,當然像琳賽蘿涵那樣的也不少)


《福爾摩斯先生》是部有著溫醇情感,同時富有哲學涵養的動人作品,如濃茶,如醇酒,簡單卻饒富韻味,當我們不再鑽牛角尖的追求事實,不再什麼事都要追根究柢的講出來,而是學會用生命的感性去留白,那麼也許我們就可以不必當胡蜂,傷人而不自知,留下那麼多的遺憾和悔恨。善意的謊言也有其存在的必要,就當他們是可愛的故事吧。


ifilm/傳影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