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街日記》海報 |
【狐狸電影臭幹譙】FACEBOOK 粉絲專頁
是枝裕和最近維持著兩年推出一部作品的速度,繼前作《我的意外爸爸》後,今年推出改編自同名小說的《海街日記》,用其一貫的溫柔語彙,述說關於「失和家庭」的主題,細細刻劃一段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深刻動人的情感日誌。
《海街日記》始於一場父親的葬禮,歷經不同段婚姻關係的父親,在最後留下一個名為鈴的女孩。香田家在父母親相繼離開後多年,已然自成家新的樣貌,在喪禮上見到與自己仍有某種關係存在的鈴,在知曉其處境後,香田家決定接納這位女孩,讓上一代造成的缺憾得以圓滿。我們不能決定出生,卻能決定如何愛人,若能以愛化解世代間的鴻溝,那麼這個稱之為「家」的情感便能延續。
是枝裕和的作品喜歡討論關於家庭的失和、倒錯與拼裝,這樣的議題到了大部分導演的手上,總會藉著這樣的悲苦大作文章,用極具渲染的悲憤與哭鬧,佐以煽情的情節來告訴觀眾「有多可憐」。然而是枝裕和並非如此,「越是悲傷,越要輕輕處理」,在他的每部作品裡,即便遭逢如此遽變,日子仍要繼續,日常裡的異常並不可怕,靜心下來面對、處理了,自然就會在某個時刻將他放下,繼續日常的節奏。《海街日記》處理的是每段婚姻關係裡,遺留下來的東西,不管是小孩、房子、習慣,還是回憶。鈴的存在也許提醒了香田家一段缺憾的過去,但也相對的是父親用某種方式,將香田家的缺口給補上了。
《海街日記》的節奏,某方面來說比較接近《橫山家之味》,角色的日常佔了相當的篇幅,對他而言,「希望觀眾能夠想像,這些角色明天的生活」,是他建構角色,建構電影的方式,他希望每個存在於作品裡的角色,都能是個圓形,每個面向都能有所展示,比起情節,生活的細節才是他想表現的,就像寫日記一樣,尤其是在他電影裡最常出現的「吃飯」和「走路」。喜歡吃些什麼,怎麼吃,怎麼走路,什麼時候會經過哪裡,會跟什麼樣的人,這些細節雖然不會推展電影,卻能讓我們更加認同、喜愛這些螢幕裡的角色,進而將螢幕的隔閡除去,真正感受到他們的存在。生命裡的小事,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畢竟我們的生活,也沒有多少波瀾不是嗎?
除了講述上一代,《海街日記》對於這一代的各種關係也處理得相當微妙,這是一部關於女性的電影,男性大多在外圍,雖構築出故事的起點,卻不是重點,與終點。跟著上一代的腳步,故事在仙台、山形、鎌倉三地錯落發生,有著山與海的直接意象,各佔據了每個角色生命裡的某些時刻,而鎌倉香田家的小屋,則是故事匯集之處,這些女人用生命裡所擁有的,交換對方所擁有的,吻仔魚、海鮮咖哩、櫻花、梅酒、兩個互相遙望的高地美景,從彼此的回憶中,拼湊出「別人口中體貼的父親」,那麼關於父親,似乎也就不再苦澀了。如前所言,關於父親的部分,是由香田家三姊妹與鈴的生活來拼湊的,所以這四人的生活樣貌,佔了電影重要的篇幅。凌瀨遙飾演的大姊與上一代接觸的多,擁有的多,姊代母職的她雖有著沉穩氣息,卻也步上父親後塵,愛上有婦之夫;長澤雅美飾演的二姊敢愛敢恨,雖是堅強的獨立女性,對於感情卻不怎麼精明;夏帆飾演的三妹是香田家的潤滑劑,古靈精怪而有著新穎的年輕想法;而由廣瀨鈴飾演的鈴雖然是香田家的外來者,卻是《海街日記》裡擔任起承轉合的核心,從初來乍到的羞澀怕生,到後來逐漸卸下心房,自在快樂的活著,是關於「家」的癒合,最直接的表現。而生活的描繪也脫離不了生活的環境,關於鎌倉其他居民,是枝裕和也用了不少的片段,尤其海貓食堂的部分,更是一股關於生命的暖流,多少仇恨,最後都會被放下,而愛,則是能帶走與遺留的,最後的真諦。
是枝裕和再一次用其影像作品,證明「輕描淡寫的日常也能很有韻味」,不管是演員即興的演出,還是各種鎌倉的樣貌,都足以讓人產生共鳴,投入其中,彷彿我們也是居住於鎌倉,看著它們長大的左鄰右舍似的。《海街日記》雖是部起於不完美的作品,但隨著劇中每個角色用愛互相支持,關於家的記憶與力量,終會讓故事走向圓滿。
這部有著《橫山家之味》那樣創作氛圍的作品,
不管是對剛接觸是枝裕和的觀眾,還是追逐已久的,都能有所感觸。
不管是對剛接觸是枝裕和的觀眾,還是追逐已久的,都能有所感觸。
在看過大起大落,哭鬧不止的煽情時代後,
來一點清淡韻味的小品,在夏日的尾巴寫點日記吧。
自己的生活,自己寫,自己看,自己回味。
來一點清淡韻味的小品,在夏日的尾巴寫點日記吧。
自己的生活,自己寫,自己看,自己回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