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討論的電影們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愛】20 《過於寂靜的喧囂 The Tribe》


《過於寂靜的喧囂 The Tribe》海報


【狐狸電影臭幹譙】FACEBOOK 粉絲專頁



《過於寂靜的喧囂》是烏克蘭導演史拉波斯維茲奇的首部長片作品,以默片作為創作靈感與初衷的他,交出這部以聾啞學校的寄宿青少年為主題,「沒有對話,沒有字幕,沒有音樂」的硬派作品,不僅直接翻轉現實(或電影)裡「身障即為弱勢」的刻板思想,更是以冷冽的目光直視青春狂放不羈,肆無忌憚的一面。


故事開始,一場聾啞學校開學典禮的畫面,所有人無聲的揮舞著手,慶祝著新學期的到來,氣氛熱絡,卻寂靜的只有鈴鐺和風聲,門口替代鐘聲的燈光閃爍,一種奇異詭譎的氛圍開展,觀眾開始對既定的現實產生新的認知,意識到即將看到的,是一個建構於寫實,卻不完全寫實的嶄新環境。故事圍繞著聾啞青少年寄宿學校,男主角賽吉隻身闖入這樣一個封閉的特殊體系內,學習被簡化成一場戲的份量,真正要面對的,是黑夜降臨後,各種青少年派系間的鬥爭與生存法則,如何在有著明顯階級意識的社會關係裡,設法往上爬,或試著不要被踩在腳底下。低階的用身體的障礙(優勢)行騙,高階的靠著恐嚇與毆打吸取低階男孩的血汗,而女孩則靠著身體過活。我們看著賽吉慢慢爬上階級頂端,卻也為了愛情的執著擾亂一池春水,感情觀的偏執與扭曲,讓賽吉陷入險境,最終走向無法挽回的冷酷結局。


觀賞《過於寂靜的喧囂》如同觀賞一部沒有字幕翻譯的外語片,觀眾如何在對話不被翻譯的情況下還能理解敘事的進行,對導演而言無疑是種挑戰,而本片的語言又恰巧是個無聲的語言-手語,一種透過肢體交流來達成溝通的工具,一種「必須透過注視開啟」的語言。當我們必須看到對方才能開啟溝通時,觸碰變成必要的存在,因此對話成為一種相互觸碰的過程,語言遂成為充滿張力的肢體展現,尤其當對話來到激動叫囂的時刻,「你他媽給我看好」的暴戾感,比起真正的暴戾更為驚人,這也是為什麼中文片名《過於寂靜的喧囂》會如此貼近主題的原因。


該片除了題材上的成功,聲音與攝影的設計同樣令人激賞。因為沒有對話,所以環境裡的聲響成為唯一的聲音來源(其實已與默片無異),走路聲、喘息聲,或是驚鴻一瞥的哭泣,那些原本會被忽略在台詞與音樂裡的細小聲音躍上主線,帶給觀眾新穎的觀影經驗,且是只有在電影院這樣密閉、不受干擾的空間裡才能充分感受到的,搭配著劍拔弩張的劇情,更是讓這部作品充滿複雜層次;攝影的部分,近乎置中、對稱構圖的跟拍鏡頭,不過度靠近,維持在中景以上的距離,讓人對故事、對角色有種觀察式的疏離感,一場一鏡的安排除了挑戰導演場面調度的功力,同時也賦予觀眾參與其中的機會。另外,導演也安排了許多空間中的空間,透過這些空間去阻隔「有聲」與「無聲」的環境,保持這部片沒有對話的氛圍,這樣框中有框的設計,更讓這樣的世界變得「不太寫實」。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對於聾啞人士與觀眾之間「聽覺障礙」的展現。對於觀眾而言,我們尚能從環境的聲音知覺環境帶來的改變,但對於劇中的角色而言,世界是完全無聲的,因此他們對於環境突發的改變與危機顯得遲鈍,無法馬上做出反應,因此編劇上許多為此設計的情節,變得非常殘酷而引人入勝(尤其是本片的結局),即便這群孩子逞兇鬥狠,裝出一副小大人的模樣,但現實環境的殘酷仍更勝一籌。


具導演表示,片中演員幾乎都是此聾啞學校的學生,只有要角是安排的演員,導演透過真實度高的演員與場景,還原某種特殊的氛圍。年輕演員間的表演大膽且極具張力,幾場全裸性愛床戲更是毫不扭捏(三點全露對於亞洲演員而言似乎是無法跨過的鴻溝),不免讓人感嘆當台灣還在盲目地用各種名目「保護」兒童與青少年時,國外的青少年電影已經開始讓他們看見不一樣的世界,那些長大後可能必須面對的,殘酷的小社會。

《過於寂靜的喧囂》擒下坎城三項大獎,也在各大影展有所斬獲(看預告片裡精美的滿版棕梠葉),史拉波斯維茲奇第一次出手便充滿大師風範,是值得注意的新起之秀。

千萬別錯過這樣一部能改變你觀影經驗的電影,
不用語言,不用翻譯也能直接傳達情緒的電影,
真真切切,為電影院而生的電影。


誰說藝術電影不用去電影院看?


聯影電影cineplex

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愛】19 《非禮勿弒 The Gift》



《非禮勿弒 The Gift》海報


【狐狸電影臭幹譙】FACEBOOK 粉絲專頁


澳洲演員喬爾埃哲頓(《大亨小傳》、《出埃及記》)首次編導、演出、製作的作品《非禮勿弒》是部有著懸疑推理氛圍的電影,故事從一個禮物開始,如同拆禮物般抽絲剝繭的挖掘各種關係間的謊言與小惡,進而走向一個無法預測,充滿心理角力的結局。


本片的重心只落在三個角色身上:為了擺脫過去,從芝加哥搬來加拿大的賽門和蘿蘋,以及賽門舊識的怪同學葛咖。本片主要的氛圍營造並非從事件而來,而是從對話裡建立,不管是美國人過於慷慨的禮貌,還是基於禮貌必須的尷尬應對,或是夫妻床第間的私語與猜忌,瑣碎日常引發的不安是《非禮勿弒》作為懸疑片的亮點,捨棄如《控制》用大事件來鋪張的作法,試圖把故事說的精緻,說的貼近真實,演員的演出稱職的撐起細小卻充滿張力的每個生活瞬間,讓《非禮勿弒》跳脫懸疑片一貫劇情導向的框架,走向演員導向的細膩作品。


而另外值得一提的,便是《非禮勿弒》裡大玩的心理概念。由於接下來會講述片中重要的主題,如果各位天資聰穎,很有可能會在受到啟蒙後,到電影中段便聯想到後續發展,影響觀影樂趣,所以各位王聰明們不仿先別看下面那條,等看完電影再回來對照;而又,如果稍微駑鈍,就放心看吧!也許可以幫助你在觀影時能有多一點的思考。


先說結論,《非禮勿弒》是部非典型的懸疑作品,劇情輕巧,沒有大張旗鼓的情節鋪張,只專心玩了一個概念,於是這樣的結局並不像市面上標榜「大快人心」的那些懸疑電影,給出的張力並不是立即性的,因此,很有可能台灣觀眾會因為受不了懸疑片如此「清淡」而給予負評,但,電影是好評還是負評,還是要自己看了才知道,看八百次古阿莫也沒用。



----------------------------王聰明先不要看防雷線----------------------------
























如前面所說,《非禮勿弒》關注的並不是實質上的「復仇」,而是另一個心理層面的主題:MAYBE。「一個念頭就足以生根」,記得《全面啟動》裡的那個陀螺,就足以毀了一個人,這樣一個不穩定性高的名詞,如果被拿來傷人,其殺傷力遠比實質的暴力還要來的大。拿電影《謊言的烙印》來舉例,男主角因為小女孩一句無心的玩笑,被全鎮當作是兒童性侵犯,片面的說詞漸漸弄假成真,男主角遭到嚴重排擠,一夕之間成為眾矢之的,雖然後面證明一切都是子虛烏有,但傷害已然造成,不管對當事人還是周遭的人來說,都是一個疙瘩。

無心,是最可怕的藉口。


《非禮勿弒》處理的便是這樣一個概念,我們知道賽門是個用「謠言」當作工具的人,謠言要真,就必須有所權威,因此預告裡不斷重複的「賽門說」變得相當重要:因為賽門比較活躍,葛咖很怪,所以我們選擇相信賽門,而不是葛咖。於是這些取得話語權的人,能說三道四,決定真相該是什麼樣子(如同媒體與政黨),即便只是無心塗說,也能成為毀滅別人的利劍,而不自知。


於是這些似是而非的話語,成為比肢體暴力更加可怕的東西,雖然謠言止於智者,但又有多少智者?如果有話語權的這些人又擅長渲染,那通常假戲很快就能真做了。於是我們有了「禮物」,一個充滿模糊空間的物品,我們猜不出禮物裡裝著什麼,也猜不出禮物帶來的心意是善是惡,這就是《非禮勿弒》有趣的地方:也許。而這個「也許」,也是讓本片結局令人拍案叫絕的關鍵。

各位王聰明們,
有沒有做不是重點,
重點總是「別人認為」的阿!

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

【愛】18 《青田街一號 The Laundryman》


《青田街一號 The Laundryman》海報

【狐狸電影臭幹譙】FACEBOOK 粉絲專頁


陳玉勳導演算是近年來從電視跨足電影最成功的代表,比起其他因為電視劇集受歡迎而從電視圈空降來的那些,陳玉勳不但沒有把電視的邏輯原封不動地放進電影裡,反而發揮巧思,截長補短,拿電視的笑料噱頭融合電影的敘事鋪張,遂成為「陳玉勳式」的個人幽默,不管是《10+10》的《海馬洗頭》,還是用綜藝色彩包裝台灣辦桌文化的《總鋪師》,都是饒富趣味,充滿奇幻異想的作品。雖然今天要介紹的《青田街一號》並不是陳導的作品(導演為李中),但陳導編寫的劇本,免不了要有陳導的味道在。《青田街一號》玩得很瘋(上一部這麼瘋的國片應該是《甜蜜殺機》),懸疑、驚悚、犯罪、喜劇融為一體,交織出一段隱藏在洗衣店裡不為人知的神祕際遇,由喜劇包裝的人生悲劇,笑得越大聲,越痛。


「你有人生裡洗不掉的汙垢嗎?」


用洗衣店作為故事的主要場域,巧妙連結「洗衣」與「殺人」兩個重要的母題,佐以「摺紙」折線與替代品的意象,電影的開頭圍繞著存在於人心中的小惡,試想當這些小惡有個發洩的管道,我們是否會因惡小而為之?又,當這些小惡已然成為發生的事實,這些小惡難道真的該死嗎?枉死之人與教唆之人間的反覆辯證,有的有心,有的無心,有的是同理心,有的是玻璃心,每種心的深處皆有屬於個人的無奈,對或錯,善或惡,難以界定。原來,人生裡的汙垢沒有洗掉,反而以另一種方式存在下來,或是鬼魂,或是心裡的傷疤,是真的存在抑或是心理作用,信者恆信。接著鋒頭一轉,「洗衣店裡這些人的汙垢又是什麼?」接棒成為故事後半段的主軸,原本恐怖喜劇的風格突變成為犯罪驚悚的懸疑戲碼,抽絲剝繭「青田街一號」神祕殘酷的過往,犯罪心理學與犯罪解密的層層推演,輔以張力滿點的打鬥,最後給了觀眾一個留著伏筆,似是而非的答案。鬼魂與人心,究竟何者為真,何者為假,反而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不管人生有多少汙垢,還是要好好活著。


《青田街一號》是李中首部執導的長片,風格尚未成形,因此編劇陳玉勳的思想和風格難免滲入其中,讓《青田街一號》變得「很陳玉勳」,不管是幾場神來一筆的撞鬼場景,還是監製李烈客串,如同像《海馬洗頭》致敬的橋段,都很有陳導的惡趣味,這樣的狀況對初執導筒的導演來說不一定是好事(就像魏德聖和九把刀也都很直接的影響了馬志翔和江金霖),但如果作品呈現的整體風格明確不混亂,似乎也未嘗不好(只能看導演後續的作品是否能走出自己的路了),但不能否認李中交出的第一張成績單確實不俗,不管是氣氛營造、美術陳設還是燈光設計都能看得出用心,是讓《青田街一號》的奇幻風格成立的關鍵,畢竟這樣有點非寫實風格的作品如果沒有場域或美術的支撐,就會很像電視,很搞笑,但僅止於搞笑。(這便是一般電視電影很常出現的窘境)


尤其要稱讚那個佛珠的特效,
根本是近年來國片最好的特效鏡頭。



談起演員,張孝全終於擺脫這幾年憂鬱小生的路子,開始有比較活潑的演出,與萬茜一搭一唱的搞笑功力自然純熟,火花四射,沒有半點綜藝油氣,角色呈現非常立體有趣(難怪最後就交往了);接著不得不提隋棠的表現,同樣擺脫了過往哭哭啼啼的花瓶形象,在《撒嬌女人最好命》首次嘗試雙面綠茶婊之後,這次更是直接挑戰冷豔女魔頭一角,不僅冷豔還要一副好身手,對她來說無疑是重要突破,還好隋棠沒有砸掉,表現意外出色,值得肯定。另外,《青田街一號》幾乎沒有綜藝咖,清一色的演員陣容,即便是小角色都是由戲劇演員擔綱,這也是這部片在整體觀感上給人跳脫電視的原因,也是台灣國片應該借鏡的地方:不是要搞笑,就要找諧星(最失敗的例子就是康康的《十萬夥急》)。


好的劇本,好的演員,好的執行,搭起來就是一部順暢好看的電影。商業電影不是一定只能走電視電影的路子,他也可以很新奇,很有趣,真真正正的成為一部優秀的類型片。《青田街一號》無疑是今年台灣非常出色成功的類型電影,與《甜蜜殺機》、《阿嬤的夢中情人》一樣,帶給台灣不一樣的風景。


看到編劇有陳玉勳,看,就對了。
事實證明台灣也能產出有質感的類型片,就看觀眾支不支持了。



青田街一號 The Laundryman


PS.本片有影藏片尾,雖然不是很重要,但能解答一些問題。
PS II. 雖然本片還是有些情節上的不清楚,但我認為那瑕不掩瑜,不會造成太大的觀影障礙。

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愛】17 《維多莉亞 Victoria》


《維多莉亞 Victoria》海報


【狐狸電影臭幹譙】FACEBOOK 粉絲專頁


「12頁劇本、3次演練、22個地點、140分鐘,1鏡到底。」


「一鏡到底」四個字看似簡單,其實在電影製作裡,是極具野心和難度的技法,不僅演員不能在這漫長的過程裡NG,各個技術環節和場面間的調度也不能出任何差錯,如果再加入實拍的環境變數,工程浩大的程度是會讓現場執行的工作人員緊繃到烙賽的。這樣的技法很能瞬間抓住觀眾的注意力,所以電影裡通常會選用一小段來展示環境、人物或特殊情節,像是擅長此技法的墨西哥導演阿方索的作品《人類之子》、《地心引力》,或是鈕承澤舊作《愛》裡開場七分鐘的人物介紹。而在近期電影技術的轉變與新銳導演的崛起,一鏡到底變成製作時的某種核心概念,從今年的奧斯卡贏家《鳥人》往後看,《一鏡殺到底Fish and Cat》(2014台北電影節)、《一噤到底The Silent House》等片都採用了這個概念,甚至到電影史的前端都還有《創世紀》這種硬派作品的存在。


因為「一鏡到底」在執行上的難度之艱,所以號稱「全片」都採用一鏡的電影,基本上多少都會安排破口,不管是過黑、停頓、失焦等,至少還有讓工作人員能夠喘息的機會。但今天,這部《維多莉亞》不僅完全沒有破口,甚至大膽挑戰了所有「能避則避」的環境變數,劇情更是硬到叫人閃尿,不禁想問導演為何要如此折磨劇組的工作人員?(當然這樣的折磨帶來了驚豔四座的成品便是)


《維多莉亞》的故事圍繞在一個從馬德里來柏林的女孩,因為人生地不熟,缺少朋友的陪伴,在一次去夜店獨自跳舞的夜晚,遇上一群陌生男孩的故事。因為整部電影的一鏡到底沒有任何破口,所以也造就了「電影時間等於真實時間」的奇觀(如果是看台北電影節的跨頁特別場,甚至連時間都跟電影裡一樣),觀眾就像是其中一個角色,一起參與了這場瘋狂冒險,跟隨著攝影機或進或遠的窺視,跟女主角一樣只知道那些自己看到的,片段的真實,沒有回憶、作夢、幻覺,實實在在地活在當下所發生的事件裡。


從人潮雜沓的地下夜店、到柏林深夜的大街;從地下室、戶外到天臺;從走路、騎腳踏車到開車;從搭訕、脅持、槍戰到面對突然來到的生離死別,《維多莉亞》的劇情無疑是設下一道道充滿考驗的關卡,每通過一個都能讓人緊張到抓緊腳趾(不管是觀眾還是工作人員),迷走在城市之間,從黑夜走到黎明,從陌生走到共患難,這之間除了無數次的屏息,就是不斷跳出「攝影何時上車的?」、「攝影如何應付突然改變的光線?」、「這樣收音要躲在哪裡?」、「血袋是何時裝上去的?」這樣看不出破綻的執行層面的問題,如此無畏的精神,無疑是當代電影新浪潮中,足以稱作經典的一次嘗試。


當然,若只有精湛的技術而沒有內容,再棒的包裝也撐不起其內的敗絮。《維多莉亞》之所以成功,演員的表現同樣功不可沒。演員的演出如同經歷一場貫穿時間與空間的舞台劇,整部電影的高潮迭起完全建立在真實的時間上,因此演出必須一氣呵成,該哭的時候哭,該笑的時候笑,必須讓人感覺真實,導演選擇讓演員在大部分的時候自由發揮,是個發揮真實極致的正確決定,但同時戲劇性的場面又不失張力,這又是導演劇本的功力,印象深刻的一場戲是維多莉亞與男主角在咖啡廳裡以琴會友,維多莉亞彈奏了一段難度極高的鋼琴技法《梅菲斯托華爾滋》,一首惡魔的圓舞曲,琴聲落定後,他緩緩說著自己為何來到這個城市,又為何放棄彈琴。「九成的人都注定是在浪費時間」,能在人生裡成功的有多少人,既然平凡、善良注定不能成功,那麼何不一夜狂歡,當個城市裡如影子般存在的瘋子?故事在這之後急轉直下,陌生人們的命運瞬間連結了起來,關於「為何這女孩這麼隨便就跟男孩出去」的問題迎刃而解,因為我們都寂寞,都被囚困於生活之中,只能靠著「陌生」來互相取暖,不管是城市還是語言,那種隔閡反而充滿安全感,如同觀眾與電影之間隔著的螢幕,當最後女孩獨自走遠,兩個半小時的親暱關係瓦解,女孩離開畫面,離開電影之後,諾大漆黑的戲院裡,只剩還在窺看的我們,在亮燈前享受自己抽離生活後的短暫歡快。原來,我們內心裡也有個維多莉亞,只是我們不夠勇敢罷了。


身為電影工作者,對於《維多莉亞》在畫面上的呈現與後期的表現極為讚嘆,不僅毫無破綻,也實實在在的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兩個多小時毫無漫長之感,甚至到最後都讓人心懸,調度能力之高,可以想像當女孩走遠的那一刻,工作人員憋了兩個小時的淚與尿一次噴出的緊繃感。


如果說去年《過於寂靜的喧囂》是題材與形式上的大膽,
那麼今年《維多莉亞》則是不遑多讓,同樣大膽的作品。


如果你也是電影工作者,
你能驚嘆的東西,絕對比你看到的還多,還誇張。

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愛】16 《醉,生夢死 Thanatos, Drunk》


《醉,生夢死 Thanatos, Drunk》海報


【狐狸電影臭幹譙】FACEBOOK 粉絲專頁


好電影存在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會帶你走進極樂世界,讓你興奮歡快,大呼過癮,而有的則會領你走進谷底低潮,在沉默黑暗的影廳中思索人生。《醉,生夢死》無疑是走進谷底的張作驥,再次交出如《美麗時光》般深刻刻畫底層的卑微浪漫,寫實、虛幻,又刺痛人心的作品。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即便螻蟻
也能容於天地之間,
只是尚未找到
依歸之前,
生命
就如同江水
迅速消逝了,
然後,沒有然後的,
默默地死去。

何等哀愁?
及時行樂吧,
借酒澆愁,裝瘋,
但所愛之人又在何處?
喃喃自語,
酒後嘔吐出
真言,
還有恍惚的記憶,

酒醒後,
仍在走的時間
痛苦如宿醉,
漫長得難以脫身,
只好再次陷入酒精的
溫柔鄉裡,
等待
終究要來臨的死亡。



《醉,生夢死》由醉出發,演繹關於底層小民的生死幻夢,河邊破宅與傳統市場的草根性,與金錢至上的上流酒店,兩者間唯一的共通點即是都需要藉酒裝瘋,這段灰色地帶即是一種恍惚,喝醉般的搖曳手持與令人暈眩的迷幻色彩,醒著多壓抑,醉時就多瘋,底層螻蟻們如火柴般相互摩擦,燃燒自己,也燃燒別人,那樣不顧一切的「狂」,是這部作品最直指人心的力量,而狂之後是生,是死,還是如夢一場的縹緲虛無,也許就如同那隔著一片海的美國,住著什麼人,埋葬多少過往,都不那麼重要了。


《醉,生夢死》裡的角色幾乎都以真名上場,這樣的安排讓演員能徹底投射自己進入劇中,於是不管醒著醉著,都有幾分寫實,無怪台北電影節一口氣將演員獎全都給了這群壓抑的人,不管是呂雪鳳、李鴻其還是鄭仁碩,都有著驚人的爆發力,那些醉語多少來自即興發揮的本色演出,卻正中張作驥企圖營造的氛圍,一場呂雪鳳與黃尚禾的母子爭吵,更有著如安海瑟威那樣「一鏡定生死」的強大氣場,母親累積一輩子的種種不捨、焦慮與哀愁一次爆發,是近期國片的一大亮點,而黃尚禾即便只有拉背演出,聲音表情仍能與呂雪鳳抗衡,可惜同志的狀態演得太過,反而在這樣的空間裡顯得格格不入(但也許這也是一種設定?關於愛所延伸出來,性的誘惑)。張寗的角色雖然沒有太多發揮空間,卻是這部片唯一能舒緩觀眾情緒的地方,算是稱職的扮演了潤滑的角色,能夠期待之後的發展。


《醉,生夢死》在畫面裡重要的兩個意象,一個是酒(水),一個是動物。從江水開始,一曲《將進酒》將酒幻化為各種液體,汗水、血水、淚水,那都是會離開、流乾的東西,喝了再多酒,都會蒸發、排出,只有情緒的苦會留下,但如同呂雪鳳最後將酒到進河中一樣,不管什麼液體,最終都是能夠並存的,開心與難過的眼淚,做愛流的汗與工作流的汗,都是一樣的,都是自己,都是不可逃避的人生;動物則是另一個重要的意象,不單是動物,而是低賤的,處於劣勢的那種,螻蟻、老鼠、吳郭魚,再惡劣的環境都能咬牙撐著的,那就是一種草根力量,即便居於山邊破宅,在怎麼豬頭也要穿著西裝,人模人樣,抬頭挺胸的作人,絕對不能被瞧不起的狂妄。


猶記得開場李鴻其和呂雪鳳兩人轉著,跳舞著,呂雪鳳獨白著她那哀戚的後半輩子,鏡頭也跟著兩人轉著,轉著,到了後來,鏡頭再次旋轉時,已是李鴻其與張寗兩小無猜,前一刻的嘈嘈碎念與這一刻的靜默無語,兩個女人的相互呼應,人生的依歸,母親、大哥與所愛,在那刻突然都連在一起了。


酒醒了。


人生的路再狹窄,都還是要拚死保護所愛的人,和自己的尊嚴,
如果沒有勇氣,就與酒借膽吧。

《醉,生夢死》是一曲酒後的心聲,也是值得思索的人生課題。
不管是觀眾,還是張作驥自己。


不要錯過能夠思考人生的機會,去電影院帶一點什麼走吧。

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

【愛】15《歌舞伎町24小時愛情摩鐵》


《歌舞伎町24小時愛情摩鐵》海報


【狐狸電影臭幹譙】FACEBOOK 粉絲專頁


【愛】28

首先,必須說,
染古將太和前田敦子「完全」沒有任何激情演出。

《歌舞伎町24小時愛情摩鐵》的日文原名為《再見,歌舞伎町》,兩個片名各自展現了本片的形式與主題:用24小時,跟歌舞伎町摩鐵裡的各種光怪陸離說再見。當「性」不再你情我願,而是為了生活、夢想不得不的交換,做愛後動物感傷,一場場荒唐的人生鬧劇穿梭在名為「愛情」的摩鐵裡,看似婊子無情,卻是最糾結。

姊陪的不是睡,是夢想。
姊如果有黨證,幹嘛給人幹?


導演的野心,不只體現在形式表現上,也體現在人物關係上。援交、陪睡、色情片、偷情,關於「性」的各種面貌輪番上場,交錯在摩鐵每個房間,每個角色的關係裡,毫不扭捏的將「性」擺在「愛」之前論述,關於「可恥」與「可悲」,「可愛」與「可恨」,但是談論的理直氣壯,理所當然。


關於「性」,不是被想的太神聖,就是太骯髒,似乎沒有留下一個能夠論述的空白,《歌舞伎町24小時愛情摩鐵》挑戰的就是這麼一個空白,不大,卻充滿想像與無奈。「我們能夠為了生活、所愛,隱忍多少在這段空白裡的際遇?」為了逃避沒有溫暖的家、為了能夠實現夢想、為了讓家裡的人不用擔心(可以養活自己)、為了能跟所愛的人談場不需遮掩的戀愛,我們需要做出多少犧牲,流連在多少床上?我們需要多倔強才能忍住不哭?原來在這塊空白裡取暖的人們,都那麼的自以為是,卻也脆弱的如充滿裂痕的玻璃,一碰就碎。


名為「愛情」的摩鐵裡,一切都是假的,大廳的海浪聲是假的,房間裡的海島風情是假的,陪睡是假的,拍的色情片是假的,情慾是假的,來來去去,就像是保險套裡的精液,最終都只是衛生紙包著就丟掉的東西,沒有一個會讓人懷孕。但,人情是真的,一個小禮物的心意是真的,一段在乎的話是真的,會硬是真的,有感覺是真的,會痛是真的,哭泣是真的,尖銳的指責也是真的。


「性」是假的,但「愛」是真的。

明白這個道理後,我們也能從歌舞伎町離開了。
去追求所想、所愛的那個未來,並且停止欺騙自己。


題材固然充滿禁忌與挑戰,但呈現上卻讓人有種「導演拍到後來一定累了」的錯覺,開場的幾場戲可以看出導演原本想呈現的真實感,用手持與跟拍,透過調度來說故事,有不少有趣且值得玩味的一鏡到底,包含前田敦子騎單車、愛情摩鐵的初次登場、流浪高中妹的真情告白等片段都看得出野心和巧思,然而劇情走到後段,不難看出原本手持的風格漸漸穩定下來(但還硬是要微晃動),打燈也從原本講究的寫實變成風格的高反差(走廊的綠燈、浴缸的藍燈和那奪門而出的魔幻白光),前後調性的不一致頗為干擾,尤其是韓國組那場浴缸的對手戲,雖然戲是精采,但冗長的定鏡反而拉垮了整部片企圖營造的那種輕快戲謔感。另外下音樂和時間碼的點原本都是人物關係的破口,結果後面開始亂了套,失去原來建立的邏輯,不免有種虎頭蛇尾的無力感。

另外就是「荒唐」的部分沒有進行到底,少了一氣呵成的整體感,最後為了要交代所有角色與歌舞伎町「說再見」的過程而沒有在最荒謬的時間點把戲結束,有點可惜(但也不失是一種劇情片結束的方式)。

好電影成功的關鍵其中一點在於時代性,《歌舞伎町24小時愛情摩鐵》透過男男女女在摩鐵裡的情慾交流,交織出日本核災後的混亂感,每個人都不想讓別人擔心而硬作堅強,是這部片很重要的情感核心。

我很好,我沒有不好,卻成了撕裂雙方的導火線。
我想這就是導演想警惕我們的吧,關於這個故事。

最後,前田敦子真的只是跑龍套,不要太期待。

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屎】02 《角頭 Gatao》


《角頭 Gatao》海報


【狐狸電影臭幹譙】FACEBOOK 粉絲專頁


你有去過BabyBoss嗎?它是一個能夠滿足孩子裝扮各種職業樂趣的地方,選擇一套代表某種職業的制服,在制式的場景裡,參與、體驗一套制式的劇本(開飛機阿,抓壞人阿),煞有其事,不亦樂乎。


這就是《角頭》,從頭到尾,各種裝扮。


把一群年輕、有人氣(但不一定會演)的演員集合起來,穿上黑衣、畫上刺青、叼根黑菸,弄得壞壞的,然後丟進各種黑幫電影會出現的場景裡,上演一齣「類似」黑幫港片的劇情。但又不能太寫實太激烈,因為是BabyBoss嘛,做做樣子就好。


身在其中的人當然是玩得不亦樂乎,但看在外人眼裡,本質上仍只是部小孩演大人,滿足導演對於黑幫幻想的作品。


從開場周湯豪的主題曲《角頭》便可嗅出「大事不妙」的端倪:試問今天拍的是哪個國家,哪個文化下的幫派電影?美國的?香港的?還是台灣的?洋派的歌搭上台語,無疑又是另一種混搭的「裝扮」,是很酷,但就僅止於很酷,沒有幫電影加分太多(也許就是加到一些周湯豪「成年」粉絲的票)。


劇情方面,寫劇本時常被師長告誡「非到用槍時,別用」,因為那是迅速且致命,代表立即性危險的物品,一出手就免不了腥風血雨,必須留在戲劇高潮點才能使用,不然就顯得廉價了(且學生電影最好少玩槍,畢竟量不多的槍看起來都像一場笑話)。但《角頭》走到被尋仇報復之後,不僅槍枝頻繁出現,還常常落在阿國這種小咖身上,各種「不帶槍不屌」,不僅張力疲乏,還直接削弱了最後復仇槍戰的氣勢(結果量一多根本管不住,跟自慰一樣亂噴一通還不會懷孕)。


好,不用槍,那近身肉搏總可以了吧?遙想當年鈕承澤的《艋舺》開場一段幾乎一鏡到底的打鬥鏡頭,不僅介紹了所有人物,也打出整部片的力道。那《角頭》呢?排場是蠻大的,動不動就兩派人馬站著像孩子一樣指著對方鼻子叫囂,但真打起來,除了大量「你追我跑」,就是充滿空氣感,很有禮貌守法治的空拳空腳,破綻之大,看得讓人尷尬。


電影主線看得出想向香港黑幫電影取經,拿掉太過指標,台灣也玩不起來的軍火、毒品和城市戰,試著操作黑幫身分「身不由己」的精神和捨身取義的壯烈英雄氣概(當然有沒有成功就見仁見智)。前輩演員蔡振南、夏靖庭、高捷、呂雪鳳大多表現平穩,稱職的撐起這部片的骨架和倫理,沒有太大的缺點;而作為戲份多的年輕後輩,除了顏正國有接近的人生歷練而稍能進入角色,其他跟班如小馬、張力東、小煜等人都在狀況外,除了難洗的綜藝感,就是「沒做功課」的表面演技;主角之一的黃鴻升雖然看得出求好心切,卻也因為太過在意,用力過度而顯現疲態,蠻可惜的,至於另一個主角王陽明,只能看著黃曉明的車尾燈,吃他噴出來的土,不過還好他也要結婚了,可喜可賀。


女生部份我完全忘記了所以也沒有提的必要,跳過。然後孫鵬,請原諒我一直以來都覺得孫鵬是出戲點,不管在哪部片裡。所以我出去後,就沒再進來了,就跟我從片子一開始就發現堂口是《大尾鱸鰻》豬哥亮的家一樣。


抓不中主軸大概是這部片最大的問題,雖然一直有著新舊派系的爭奪(外來文化的衝擊這麼深的東西我想導演一定只是瞎矇設定到的沒有想要深談),和主角面對阿嬤和兄弟間的情感拉扯,但不知道是不是導演一直以來只想玩黑幫電影裡的壯烈成仁,沒能力處理阿嬤那條關於親情細膩的情感糾結,所以乾脆把這條線在最後直接領便當,讓主角順理成章有個能單槍匹馬闖辦桌聚會的戲碼,但這段真的處理的很鳥,很鳥,很鳥(因為很鳥所以要說三次),鳥到各種巧合,又有磚頭又有棒,各種打不死與被打死,然後你想說什麼?黑道歹路不能走?還是下次復仇前除了槍枝要準備夠外,還要記得帶腦袋?


票房破千萬,因為就算是限制級,還是有很多內心依舊是高中生的成年人,當然你也不能說這部片不熱鬧,不有趣。反正去BabyBoss的人還不是玩的蠻開心的。


表不表面,要不要全部人都抽黑色菸這麼假掰,就算了吧。
就跟《角頭》的SLOGAN一樣,今天看過,明天忘記。


最後,鈕承澤,我敬你一杯,
你黑鍋揹太久了,你其實沒有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