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討論的電影們

2015年5月12日 星期二

【擔憂阿】02 《念念 Murmur of the Heart》

 
《念念 Murmur of the Heart》海報

【狐狸電影臭幹譙】FACEBOOK 粉絲專頁


張艾嘉重執導筒的新作《念念》被視為近幾年台灣電影的焦點作品,在這樣充滿空降新導演與賀歲笑鬧電影的國片市場裡,《心動》、《想飛》、《20,30,40》那樣屬於張艾嘉的細膩情感風格堪稱是出淤泥的蓮花。攤開演職員名單,不管是導演、卡司、攝影、美術、剪接還是混音都是港台的一時之選,劇本也獲得長片輔導金的肯定,前導預告片與海報透著濃濃人文氣質,讓電影上映前就備受期待。


但這樣一個什麼都好的團隊,組合起來卻沒有加成的效果,反而缺乏火花,有種說不上來的歧異感,電影的每個片段雖然都情感充沛,但組合起來卻有著太多味道,彼此過於濃烈到無法交融,各成一格,令人困惑。


《念念》的劇本有著極具野心的複雜度,是近幾年台灣長片裡少見的佳作,不管是角色情感還是故事架構都非常完整且細膩,雖然以常見的「家庭」作為電影的主軸,但《念念》以土地與時間作經緯,投入兩代人在情感關係上擺盪晃遊的喃喃絮語,那些瑣碎、片段的記憶各自連結,又互相斷裂,往返於綠島與台北,居住與他方,對於家的疑惑,對於母親 / 父親形象的疑惑,在綠島飄搖燈火的記憶裡,美人魚所嚮往的那片光亮是否真的能通往綺麗的烏托邦?想回去、不想回去、亦或是回不去,台北的天空下,究竟何處是家?


《台北的天空》

風好像倦了 雲好像累了
這世界再沒有屬於自己的夢想
我走過青春 我失落年少
如今我又再回到思念的地方

台北的天空
有我年輕的笑容
還有我們休息和共享的角落

台北的天空
常在你我的心中
多少風雨的歲月我只願和你渡過

風也曾溫暖 雨也曾輕柔
這世界又好像充滿熟悉的陽光
我走過異鄉 我走過滄桑
如今我又再回到自己的地方


電影開場一曲《台北的天空》,點破了整部電影關於「家的移動」的主題,這群顛沛了大半輩子的人們最後聚首台北,各自交換這些年來自他方的生活與記憶,並試著透過對方,重組過往對於家最初的憧憬,那個在海上流動著的記憶,隨著海流,帶來,帶走,漂浮,沉沒,忽隱忽現,這是從大海開始的故事,但沒有結束於大海。


母親(李心潔)從小說著美人魚的故事,故事的結局,是母親帶著有繪畫天分的育美(梁洛施)離開了綠島,育男(柯宇綸)與父親被留在了島上,從此分隔兩地,對於家的記憶開始分歧。育美來到台北,長大後,遇見了阿翔(張孝全),一個同樣在家庭裡困惑的男孩,面對育美的懷孕,新生命的到來,各種對於家庭的焦慮湧現,漣漪泛成洶湧波濤,卡在現在,困惑著過去與未來。「家庭」議題在《念念》的各個角色裡有著互相連結,又互相獨立的互文性,每個人都處在一個對於家懷疑與困惑的位置上,那些因為種種原因而失和、離散的原生家庭,以及未來這個充滿未知,恐懼的新生家庭,許多問題需要被解答,許多心結需要被解開,最後,我們努力的拼湊遺失的過往,期待在台北的天空下,還能再次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一個新的,沒有遺憾的家。《念念》有著時空與地景的多樣性,和非常多的劇本素材(角色與關係),卻沒有讓觀眾有太多困惑,是這部片最大的優點。


然而雖然劇本的表現相當出色,但執行起來卻讓人摸不著頭緒,尤其是處理時空轉換的層次,剪接生硬的穿梭在現在與過去、現實與幻想之間,可能是害怕觀眾無法吸收複雜的劇本元素而大量使用插入鏡頭來解釋回憶(或者安排幾場像是起乩的「我看到了!」那種不知所以然的通靈演出),沒能讓情緒有好的(正常的)延續,是造成觀影困難最主要的原因;再者則是過於拗口的獨白和對話(尤其發生在育美身上),過於乾淨的聲音,透過喃喃自語的表現(雖然片名就是要強調喃喃自語這件事),讓這些話語彷彿飄忽於電影之上,沒能緊貼著電影本身,有種「為賦新辭強說愁」的脫離感。(雖然如此,但這是否就是這部片想要的?像鬼一樣的飄來飄去?)


演員的演出單獨看來雖然表現不俗,幾場內心戲和激烈的爭吵都有得獎像,但不知怎麼,角色之間似乎缺少火花,尤其是張孝全和梁洛施(大概是因為張孝全正在跟萬茜談戀愛吧),而那些大量出現卻異常搶眼的配角更是讓人困惑(心理醫生和藤酒吧的段落,完全讓我想給負評不用解釋),不過「角色間互相交錯在台北街頭」這件事可能是張艾嘉想講的緣份吧,雖然用的有點頻繁但不失於是一種文本。


整體而言,張艾嘉那種細膩的情感仍在,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整體感覺讓人提不起勁(大概打了八百次哈欠),也許換一個合拍點的團隊,會有不一樣的風景。



或者,下次可以改拍鬼片?文青式的鬼片感覺挺突破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