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討論的電影們

2015年5月12日 星期二

【擔憂阿】01 《共犯 Partner In Crime》


《共犯 Partner In Crime》海報



因為生病住院住了一個多月,錯過了很多部電影的黃金上映期,這裡頭包含著我一直心心念念,放棄在台北電影節搶先看的《共犯》。身體能走以後,我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到《共犯》(雖然先看了《控制》),終於在今天趕上了所剩無幾,可以「包場」的最後一週場次。


看到《共犯》以前,耳聞很多評價,最多的就是「《共犯》比《行動代號孫中山》還糟」(會有這樣的比較大概是因為主角都是高中生的關係)。那時心想「張榮吉能夠糟到哪裡去?」後來先在台北電影節看了《行動代號孫中山》,差強人意,而今天看完《共犯》,雖然承認自己比較多是一種開心的感覺(畢竟心心念念了許久終於看到),但整體來說,《共犯》的確砸了張榮吉的鍋,但絕對不完全是張榮吉的問題。


編劇是這部片失敗的原因,而張榮吉並不是編劇。


我實在不是很懂片中「秒熟」的開場,三個人莫名其妙的聚集在巷口,冷靜的看著一具陌生人的屍體本身就非常荒謬(竟然不感覺慌張或噁心),三個男孩突然在輔導室成為忘年之交也不符合一般正常人交友的狀態(截至進輔導室以前,他們根本互不認識,但一進輔導室馬上就掏心掏肺),沒多久,黃立淮的妹妹和林永群又再度「秒熟」,編劇不願鋪陳的心態實在過於偷懶;而角色本身也太過刻板淺薄,看似鮮明,骨子裡卻是空洞的,好學生就是那樣,壞學生就是那樣,壞學生就是會殺人。於是,我們進入到角色的問題,除了設定上讓觀眾太容易預知以外,角色的故事線都處理的虎頭蛇尾,雖有一條明確主線,但這些刻意營造的支線往往隨著華麗的視覺特效漸漸淡出,男生沒有交代,女生更被視如敝屣,以至於最後的翻轉(劇情中段就很容易被猜到了)顯得可預料而異常無趣,就算畫面美輪美奐,也難逃觀眾襲上的無聊感。


另一個關於劇本的問題,就是台詞太過淺白,甚至到了「多餘」的程度,不斷的重複「我有一個秘密」、「告訴你一個秘密」這種超越口語的直白語言,深怕觀眾不知道而不斷重複的劇情提示(和角色間的感情狀態),都讓人有種「究竟是台詞不好,還是演員演不好」的疑惑,因為演員根本無法消化,演出就顯得彆扭。


然而本片就像謝欣穎一樣,不說話都很美,一說話就被發現是個道地台妹,《共犯》有著強烈的視覺和配樂,剪接也很有想法,這些證明了張榮吉其實仍舊很努力的想要經營屬於他自己的電影風格,只是被劇本砸了腳。不過雖然整體技術包裝很有想法,但太過頭的燈光效果(不斷迴旋的日光)仍舊讓人不耐。


最後要以一件事做結。我發現最近很多以青少年為主題的國片,常常會讓人有「同性情愫」的解讀,不管是《行動代號孫中山》的小天和阿佐,還是《共犯》裡的三個男孩。當然有時候是過度解讀,但當兩個男孩在下著雨,濕漉漉的湖裡激動對看超過5秒以上(且一方已崩潰想死),我認為接著就應該揉背擁抱痛哭或是激情熱吻,因為對於現實異性戀男孩而言,「深情對望」是不可能會發生的。至於「找到朋友」是否也是一種青少年對於同性間隱性的情愫(男校也是有一起上廁所的回憶),我想就各自拆解各自看吧。


紀錄片出身的張榮吉還未能以同樣的實力駕馭劇情片,雖然前作《逆光飛翔》非常成功,但轉換跑道嘗試新議題和新拍攝手法卻踢到鐵板,但從劇本以外的層面來看,張榮吉確實還是保有其水準,至少這是有「電影感」的作品,無庸置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