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討論的電影們

2015年5月12日 星期二

【愛】03《蜂蜜之夏 The Wonders》


《蜂蜜之夏 The Wonders》海報

【狐狸電影臭幹譙】FACEBOOK 粉絲專頁


《蜂蜜之夏》奪下了今年的坎城評審團大獎,間接看出坎城向來喜歡這種幾乎沒有劇情,只有風情和人情的「瑣碎電影」(當然是沒有這種電影分類),這類電影在影展無往不利,頗受電影人喜愛,卻很沒有觀眾緣(即票房),畢竟觀眾習慣了好萊塢的「奪命連環事件」,對這種跟你平常生活一模一樣的東西(只是在不同的國家與家庭背景裡)的確容易產生不耐,尤其是對「緩慢」這件事(大家走路都用飛的了,誰還受的了電影這麼慢)。


但《蜂蜜之夏》就是一個「緩慢」的電影,而且瑣碎的不得了,只有一個鄉村大賽的主線,但這條主線也刻意被導演放得很輕,轉而把焦點擺在這戶住在偏遠郊區的養蜂人家如何過著他們幾乎與世隔絕(不願與資本主義接觸)的生活上。就如你所想像(與正在過)的「生活」:一對夫妻、一個借住的小姑,四個年紀各不相同的女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重複著同樣的事。然而這樣的電影最大的特色就是「人味」,如同在之前文章提到電影《愛,不怕》時所講的,只要篇幅多了,人物就細膩了;人物細膩了,人物就活起來了。每個角色都有獨特的個性與差異,利用生活瑣事呈現出來,並且讓觀眾投射對角色的認同感,於是不耐感漸漸降低,觀眾開始喜歡螢幕上這些純樸的人們。


當然還是必須要有一條主線來推動劇情,不然整部片就沒完沒了變成狀態電影了(狀態電影非常可怕,可以去看看《天台》的我好快樂跟《聽見下雨的聲音》的我好文藝)。這條主線鎖定在男孩的加入與鄉村大賽上,同時帶入性別與資本主義對於這個純樸家庭的影響。男孩的橋段可以說是導演討論性別與青少女成長的小設計,在全是女孩的家庭丟入一個語言不通的男孩,自然讓靈魂人物大女兒面對性別與性有了新的刺激與啟蒙,即便不是成年男女那般激情,也有無法言說的青春悸動;而鄉村大賽的出現則是為了製造衝突點,固執的父親與想要改變現狀的大女兒,為了是否需要資本主義來推銷產品產生摩擦(同時某方面也是為了是否要與世界開始接觸),同時雙方又不願破壞父女之間的情感(導演始終沒讓倆人有劇烈的爭吵,總是讓情緒結束在父親的轉身,或是女兒的道歉上),在一來一往的情緒間,導演神來一筆的讓一隻駱駝-這個代表著父女過往親密回憶的物件有一些象徵性的表演,不明說這中間的改變,卻魔幻的讓人會心一笑。


應該要是全片最高潮的鄉村大賽,其實並不是那麼令人滿意,不管是鏡頭的設計還是情節都沒有描繪日常生活時那般迷人,淪於一種交代性的橋段,是整部片最可惜的地方,但在鄉村大賽之後尋找男孩的過程與整部片的結尾又把故事重新補上了人味,尤其是魔幻又耐人尋味的結尾,更是充滿意外與巧思,算是彌補了主線的缺憾,回歸屬於人物情感的層面。


《蜂蜜之夏》就是一部寫人的電影,一部有著緩慢速度的電影,這樣的電影雖然不會讓人緊張刺激,卻會讓人想起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生命的際遇與成長,比起只帶走情緒的電影,能帶走思想的電影更值得進戲院好好品嚐其中的酸甜。


Ps. 本片全片用膠捲拍攝,利用膠捲的粒子與溫潤質感來描繪人的情感是在適合不過的,這同時也表現出導演對於電影的懷舊與堅持,在數位當道的今天更顯親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